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瓣瓣同心·协同五年谱新篇】绿色雄安建!正当时:1公里进林带 生态林城雏形初显

    信息发布者:田卫强
    2019-08-06 16:07:35    来源:未来网   转载


    未来网北京8月6日电(记者 刘文静)白洋淀风景秀美,千年秀林绿意盎然……盛夏之时走进雄安新区,气温仿佛降了下来。南依白洋淀,风吹过送来阵阵清爽。城区树林片片,满目翠绿,沁人心脾。

    “雄安,正在建设一座绿色、智能、创新之城。”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园区工作人员介绍,新区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努力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格局。

    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划,新区70%的国土面积是蓝绿空间,只有30%用于开发建设,起步区形成“北城、中苑、南淀”总体空间格局。“北城”即充分利用地势较高的北部区域,集中布局五个城市组团;“中苑”则是利用地势低洼的中部区域,恢复历史上的大溵古淀,营造湿地与城市和谐共融的特色景观;“南淀”即南部临淀区域,利用白洋淀生态资源和燕南长城遗址文化资源,塑造出传承文化特色、展现生态景观、保障防洪安全的白洋淀滨水岸线。

    由此,一副绿色生态之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雄安新区。未来网记者 刘文静 摄

    海绵城市看雄安 智能创新低碳生活

    “每当下雨,前来参观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园区的游客都会好奇,为什么园区内不会积水?”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奥秘就在于园区应用的“海绵城市”技术。

    据了解,园区在绿地、人行道设置透水砖,车行道设置透水沥青,停车位设置植草砖,使雨水在流动过程中经浅草沟的渗透,过滤后再进入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树池、下凹式绿地丰富景观效果,增加近8000立方米的雨水滞蓄容积,实现园区雨污零排放。通过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湿地等设施,园区可实现雨水100%自然积存、污水自主净化、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将节能环保落在实处。

    这只是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记者了解到,雄安新区还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工作人员介绍,在交通方面,雄安新区正在打造便捷、安全、绿色、智能交通体系。在新区范围内,提出来要打造轨道上的城市,推行以公交绿色出行为主的出行方式,绿色交通出行率要达到90%,公共交通出行率要达到80%。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智能技术在城市交通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千年秀林”打造森林城市

    绿色城市自然离不开树木的装扮,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生态事业部工作人员杨尉栋介绍,新区森林城市总体定位为“蓝绿交织,千年林城”。据了解,“千年秀林”是雄安新区设立后实施的第一个工程项目,也是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走进林区,登高远眺,大片的树林一直延伸至视野尽头,满目翠绿。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氧吧,气温也下降了几度,微风拂过,凉爽惬意。

    “千年秀林”工程一隅。未来网记者 刘文静 摄

    杨尉栋介绍,“千年秀林”工程以建设森林城市为目标,将打造以近自然林为主、景观游憩相结合的生态景观片林,将成为城市组团之间的重要生态缓冲区和生态福利共享区。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已经累计完成新造林17万多亩,植树1200余万株。

    值得一提的是,千年秀林引入了大数据管理,每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证”。走近树木可以发现,每棵树上都挂着一个带有二维码的铝制小标牌,只要拿出手机,打开微信“雄安森林”小程序,对准树上的“二维码”扫一扫,该树的树种、胸径、冠幅、产地、种植位置、生长信息等“身份信息”就会跳转出来。

    据了解,这个二维码链接的就是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数字信息,地上每栽一棵树,线上就有一棵树,虚实一一映射,从而组成“数字森林”。所有树木的生长信息将汇集成一个大数据库,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后,这些大数据对全国乃至全世界森林自然演替规律、林业技术研究,都将提供详实的数据参考,为林业技术的研究和升级打下良好基础,将“千年秀林”打造成智能化的“数字森林”。

    白洋淀生态修复大变样 绿色雄安建设正当时

    雄安新区南依白洋淀,白洋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能缓洪滞沥、蓄水兴利,还能为周边地区及其下游提供宝贵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程钢表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是雄安新区建设生态绿色宜居城市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要解决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治理和防洪问题,决不能“因城废淀”。

    如今走进白洋淀,波光粼粼、栈道纵横、芦苇摇曳,随处可见盛放的荷花和前来游玩的游客。但是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小时候我们经常下水游泳,水干净,风景也好,但是前些年水越来越脏,除了外地的游客,本地人很少有经常过来玩的。”家住白洋淀附近安州镇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前些年,因为白洋淀附近工厂多、农家乐也多,湖水受到了不小的污染,“但是这两年就不同了,水越来越干净,荷花也开得很漂亮。暑假每周都带孩子来玩,找找我们儿时的记忆!”

    白洋淀水上栈道。未来网记者 刘文静 摄

    程钢介绍,近年来,雄安新区从保障适宜的水量和保持良好的水质两方面出发,逐步修复和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关停了大批污染企业,并坚持推进唐河污水库和纳污坑塘污染治理和修复、河道垃圾和排污口清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清理围堤围埝退出水产养殖、推进淀区78个村污水、垃圾、厕所等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等工作。

    经过治理后的白洋淀水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游客也越来越多。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水面水量得到恢复。2017年4月雄安新区成立时,白洋淀淀区水位8.45米,水面面积262.61平方公里。而到了2018年12月,淀区水位8.85米,水面面积309.789平方公里,较新区设立前增加47.179平方公里。

    程钢介绍,按照规划,下一步将继续恢复白洋淀水面面积,并推进水质达标和生态修复,实现森林环城、湿地入城、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从而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